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鲁桥法庭退渔还湖纠纷的圆满化解之路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6月16日

近日,微山法院鲁桥法庭与人大代表、基层组织联动调解了一起历时数年的跨村退渔还湖纠纷,展现了“调判结合、调解优先” 的生动实践

矛盾溯源:十年承包遇政策调整,补偿分歧引发激烈冲突

事情要从1999年说起。当年,9名外村村民通过鲁桥镇湖西新村(原刘桥村)3名村民,承包了该村170亩湖地水面开发鱼池,承包期至2021年底。2020年,当地推行“退渔还湖”政策,需提前收回水域。然而,因缺乏针对外村承包者的明确补偿标准,村委会与9名原告在补偿金额上产生分歧。村委认为涉案水面承包期限是截止2021年12月31日,到期后鱼池归村集体所有,生态补偿金应归属村委;而9名原告认为经营鱼池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2022年上半年之前的补偿款均已发放到村委处,村委应将生态补偿款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款及时支付给9名原告。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不断升级。9名原告多次集体到镇政府反映问题,一场群体性风险一触即发。

多元联动:法官与人大代表牵头,三轮调解打破僵局

为解决这场纠纷,微山法院鲁桥法庭法官李海峰与济宁市人大代表马坡镇姬堂村的文方武书记组成调解小组,联合村委会、律师等多方力量,展开了长达5个月的调解工作。 

首轮交锋:情绪对抗下的调解“破冰”

首次调解现场,双方激烈争吵,村民情绪激动,村委会也坚持自己的补偿方案,调解陷入僵局。化解矛盾需先“降温”,李海峰法官耐心倾听村民诉求,文方武书记则多次与村委负责人谈心,引导其换位思考村民的实际投入。 

创新机制:“法院监管+代表见证”消除信任壁垒

针对村民担忧补偿款被截留的核心顾虑,李海峰法官提出“法院监管 + 代表见证”的资金发放模式,由文方武书记以人大代表身份监督迅速打消了村民疑虑,为后续协商奠定了信任基础。 

折中方案:历时九次沟通,算清“经济账”与“政策账”

在补偿金额的协商上,双方始终僵持不下。调解小组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一个“分阶段不同比例分配”的折中思路

调解小组白天组织“面对面”协商,晚上开展“背对背”沟通,既用具体案例算清经济损失,又结合“退渔还湖”政策解读法律边界。经过5次“面对面”协商、4次“背对背”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当场签署调解协议。

案结事了:款项及时兑付,矛盾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鲁桥法庭与人大代表的监督下,村委会于三月全额付清补偿款项,拿到资金的村民满心欢喜,这场横跨多年的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是微山法院践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生动缩影。面对复杂的基层矛盾,要凝聚司法力量、代表力量与群众力量,以耐心沟通疏导情绪,以合理协商平衡利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微山法院 任睿文 赵恒 18553723169)

关闭